
2024 年就快過結束了,對於許多人來說,12 月是一個年終掃除的季節,這不僅是個打掃清理住家空間的時機,同時也是整理心情,好好與與過去揮別的最佳時機。
你是否也常有一種「這東西我一定有,但到底在哪」的即視感?生活中最痛苦的不是你沒有這個東西,而是你有,卻不知道它收在哪裡。 其實, 當這種狀況發生,就意味著我們東西已經太多,是時候該要斷捨離了。透過徹底的清理早已用不到的物品,便可奪回把空間清出來用於生活的主導權。
斷捨離是什麼
斷捨離的概念,最早是由日本整理師,山下英子提出,她主張「透過整理物品,來清理心靈」。如今,這個概念已成為全球廣受歡迎的生活方式,幫助人們將大掃除升級為一場空間與心靈的革新。

為什麼你會需要斷捨離?
厝編是這麼想的,除了「少即是多」的生活減法美學之外,家,應該是要讓你可以充電的地方,而不是經常得要費盡心思整理、清理的地方,讓我們詳細說明如下。
一、家應該是充電的地方
每天下班回到家,是不是常常看到空間被雜物堆滿,甚至你的沙發、桌上被一堆不常用到的東西霸佔著,仔細想想,這樣的居住空間真的能讓你感到放鬆嗎?斷捨離的核心理念,就是把這些「佔領地盤」的東西給一一清理掉,讓家回歸它的本質-一個能撫慰心靈、充滿生活空間的避風港。
二、少即是多的美學
簡約並不等於冷漠或者情感的割捨,事實上,它是一種對物品賦予重要性和價值的生活態度。在日常生活中,每個人都會面臨許多物品的選擇,這時候如果能夠篩選出真正重要的東西,不僅能讓家居空間變得更加寬敞,還能讓我們的內心深處,感覺到輕盈和自在,心情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愉快。這種選擇過程不僅是對物質的整理,更是一種心靈的釋放和重新找回自我的機會。透過仔細挑選要留下的東西,我們就能讓每一件留下的物品都充滿意義。
斷捨離從字面上解析
一、斷,就是要判斷
「斷」是要練就拒絕物品進家的超能力。當你逛街時,看見超低折扣的商品,是因為真的需要,還是因為「賺到了」的摳阿巴心理在作祟? 下次再當我們又想要買東西的時候,不妨改用以下這能夠幫助你斷絕物慾的「靈魂三拷問」:
- 拷問 1:它真能改變我的生活嗎?
- 拷問 2:沒有它,我的日子會過不下去嗎?
- 拷問 3:如果我不買,它會繼續困擾我嗎?
懂得使用這些問題來判斷後,你會發現自己在雙十一節慶時的購物車,瞬間空了不少!

二、捨,就是要捨得
有時候,捨棄一件物品就像道別一位老朋友,但別感到哀傷,因為這位「老朋友」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,陪你走過了一段期間。
這些東西常見的有:
- 情感類:舊照片、紀念品、前任情人留下的東西。
- 功能類:已經壞掉總覺得可以修的家電,或過期的保養品。
- 未知類:那些我們總覺得「以後還可能會再次用到」,但卻從來沒用過的東西。
不妨試著從最容易下手的類別開始,例如過期保養品,逐步培養「捨得力」。
三、離,就是要遠離
將不需要的物品送走,可以是捐贈、回收,甚至轉賣。這不僅讓物品為需要的人帶來價值,也讓你自己獲得「丟棄物品時的罪惡感」的終極釋放。

斷捨離,讓室內設計更能產生簡約感
斷捨離的觀念與極簡主義類似, 在室內設計上也經常會應用這些觀念, 營造出簡約感。
斷捨離不代表不重視細節
許多人擔心,過度斷捨離會讓家變得冷冰冰的。其實,簡約風格更注重細節和品質。舉例來說:
- 選擇高質感的沙發和地毯,讓空間更溫暖。
- 利用自然光與綠植,增加活力。
- 以柔和的色調,創造視覺舒適感。

平衡功能與美感的方式-融合、一物多用
在室內設計中,每個物件都應該有它的意義,如果擔心物件過多,不妨選擇多功能家具,例如可以儲物的沙發或可以收合起來, 任意變長、縮短的延伸式餐桌,不僅能夠節省空間,也能提升生活便利性。

留下真正會讓自己快樂的物件
我們並不是要出家,或是要把家變成空空如也的「陶淵明陋室」。而是留下那些,真正能讓我們發自內心感到快樂、滿足的物品,比如一幅具有故事的畫作,或一段難忘旅行中的紀念品, 就很適合放在展示櫃中,或是刻意規劃一個陳列的小空間。

重新找回有靈魂的家,而不是充滿物品的家
家是一個能夠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地方。透過斷、捨、離,我們學會了放下過去的負擔,珍視當下的每一刻,並為未來留出更多的可能性。清理雜物的過程,也是在和自己的內心對話。然而,斷捨離不是一蹴而及的,這其實是一個漫長旅程。你會發現,不但家因此變得清爽簡約了,自己在家中的活動空間,也變得輕盈靈活了。